在职人员

搅拌摩擦焊接及其衍生技术基础与应用研究(搅拌摩擦焊接与处理、搅拌摩擦增材制造、搅拌摩擦隧道成形、形变驱动冶金、摩擦焊)。入选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获评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工作先进个人。指导学生获评互联网%2B全国金奖、小平科技创新团队、挑战杯全国一等奖、特等奖等2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Advanced Science》、《Welding Journal》、《 Scripta Materialia》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SCI检索 150余篇,中科院1区80余篇,SCI他引7000余次,H因子49,入选7篇ESI高被引论文、1篇中国科协优秀论文、2篇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优秀论文,出版著作3部。获美国焊接学会Charles H. Jennings 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5项(含美国专利1项),转让和应用15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和教学奖4项。围绕搅拌摩擦焊接与处理、搅拌摩擦增材制造、形变驱动固相冶金等方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开展工作,逐步实现由基于工艺创新,向基于原理创新转变,具备“研发-装备-技术-服务”于一体的交钥匙工程能力。

吕世雄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导(返聘)

多年从事有色金属连接及异种金属连接研究,曾获电子工业部重大技术成果二等奖、航天工业部科学进步一等奖、国防技术发明三等奖、黑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发明类)、哈尔滨市优秀科技进步一等奖、浙江省科学进步三等奖和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发表文章20余篇。

刘会杰 教授/博导(返聘)

为研究生和本科生讲授《材料连接界面行为》、《焊接冶金与焊接性》、《固相连接方法》、《焊接方法及设备》和《焊接专业英语》等专业课程,主要从事搅拌摩擦焊接机理及复合技术、新材料特种连接技术、焊接设备开发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科研工作,承担国家973计划、国防97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工委和总装备部等多项课题。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航天部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哈尔滨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深圳市宝安区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黑龙江省留学人员报国奖1项,黑龙江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奖1项,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导师奖1项,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项,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优秀二等奖1项,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课程奖1项,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专兼职学生工作者称号1项,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优秀论文奖1项,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教学贡献奖1项,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瑞凌”奖教金1项。

焊接学会焊接力学及结构设计与制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焊接学会计算机辅助焊接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焊接应力与变形调控及测试技术;焊接结构可靠性评价与寿命预测;金属3D打印宏微观的模拟仿真;焊接知识建模与过程优化;软件平台设计与开发。科研项目包括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专题等纵向,与航空航天院所、高校、钢厂、船厂、动车等单位开展合作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SCI收录60余篇,EI收录40余篇。

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青委会委员,国家自然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审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部委重点基金等项目。完成了部委基础科研、973项目、国际合作项目、航天联合创新等项目。已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部委科技进步一等奖、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和黑龙江省科技发明二等奖,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优秀论文奖2项。主要从事新材料及异种材料电子束焊接,电子束增材制造研究。

江西南昌人,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长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智能焊接与先进控制方面的研究。2019年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等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SCI检索 70余篇,SCI引用2000余次,5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3篇论文入选热点和编辑推荐亮点论文,2篇论文入选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优秀论文,2篇论文入选2023年《焊接学报》高影响力论文,封面文章2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近200项,授权150余项,软件著作权4项;牵头制定国家团体标准4项,参编2项,主编中文专著1部,参编英文专著1部;相关技术及成果获省部级成果奖3项。

辽宁喀左人,面向轻质高强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高强钢和复合材料等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用同种和异种焊接关键需求,近年来,申请人主持国家部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天创新基金、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站中)等项目,在《Prog Mater Sci》(IF: 48.165)、《Energy Storage Mater》(IF: 20.831)、《Adv Sci》(IF: 17.521)等期刊发表SCI检索论文60余篇,6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SCI引用3000余次,单篇最高引用197次,H因子30,入选《ACS Appl Mater Inter》、《Adv Eng Mater》、《焊接学报》期刊封面3篇;出版学术著作2部《搅拌摩擦焊接基础及应用》和《Friction Stir Welding and Processing》,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双一流”建设精品出版工程、黑龙江省精品图书出版工程和工信部“十四五”规划专著。获评2021年度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5项,已授权9项。获得优秀学术报告4次,如全国搅拌摩擦焊与加工学术会议优秀报告奖等。

山东威海人,入选中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工作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结构精密焊接与连接全国重点实验室黄永宪教授团队。围绕搅拌摩擦焊接及其衍生技术基础与应用开展研究,主要涉及焊接/增材制造新技术与数值仿真、功能材料形变驱动冶金制造、基于应力的电化学腐蚀一般性理论等方面。近年来在Energy Storage Mater、Adv Sci、Compos Sci Technol、Addit Manuf、Corros Sci、Scripta Mater、Weld J等期刊发表SCI文章87篇(一作/通讯41篇,ESI高被引6篇),SCI引用2900余次,H因子29,申报发明专利63项,已授权45项,登记软件著作权14项,副主编《Friction Stir Welding and Processing》英文专著,参编搅拌摩擦焊接领域学术专著2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博新计划基金、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一等)等项目,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省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

山东济宁人,面向轻质高强铝合金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领域的焊接需求,围绕搅拌摩擦焊接基础和应用开展研究,在材料加工领域Energy Storage Mater、Corros Sci、Sci Technol Weld Join、Acta Metall Sin-Engl、Scripta Mater、Composites Part A、焊接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7篇,其中SCI检索论文12篇,1篇入选ESI高被引,1篇论文入选2023年《焊接学报》高影响力论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1项,已授权4项,登记软件著作权6项,相关技术及成果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获优秀报告奖2次,如全国第三届搅拌摩擦焊与加工学术会议。参编《搅拌摩擦焊接基础及应用》和《Friction Stir Welding and Processing》2部学术著作,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部委纵向课题等项目,以及航天一院、八院、哈飞、京车和华为等多家企业合作横向项目。

山东济宁人,面向异种材料构件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领域的应用需求,主要从事异种材料搅拌摩擦焊接、功能高分子设计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在《ACS Appl Mater Inter》、《J Alloy Compd》、《Composites Part A》、《ACS Appl Polym Mater》、《ACS Appl Energy Mater》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篇,申报发明专利3项,已授权2项,登记软件著作权3项。参与上飞、华为等多家企业合作项目。